淺談如何糾正幼兒不良行為習慣 |
發布日期:2019/10/10 發布者:zgytzsw 共閱34272次 |
摘要:我國著名幼教專家陳鶴琴曾說過,“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重習慣!钡窃诂F今社會中,由于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多種原因,孩子在童年時代養成了很多不良的習慣。因此希望通過本次的研究活動,通過對孩子多種不良行為的表現和成因進行分析,制定行為準則、實施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家園合作等多種手段,以靜制動幫助幼兒糾正矯治,以使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得到好的改善。 擁有健全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任何一個社會成員所必需的。兒童是祖國的希望。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兒童表現出來的一些行為卻常常讓家長、老師憂心忡忡,因此,怎樣防止或者是糾正兒童這些不良行為就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幼兒的不良行為就是幼兒表現出來的可以被人們觀測到的不恰當的行為,如幼兒的嫉妒、冷漠等一些內心的活動,撕書、破壞玩具、扔東西等破壞行為,愛哭、發脾氣、吸吮手指等情緒及依賴行為,不參與游戲活動、不說話、害羞及怕見陌生人等社會交往偏差行為,偏食、過度好吃、進餐時玩弄食物等不良的飲食行為,打人、罵人、搶玩具等攻擊行為。 孩子形成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有:社會大環境發生的某些深刻變化可能讓幼兒形成不良行為習慣。當今優越的生活環境一方面有利于幼兒的生活學習,但另一方面無形中也隔絕了幼兒與外界的接觸,使生活空間越來越小。幼兒幾乎沒有交往機會。漸漸地,幼兒容易產生孤獨感,性格變得孤僻不合群。有的父母因為工作忙、壓力大且又要忙于應付學習,與孩子分離的時間較長,對孩子的身心發展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在這種環境和社會家庭片面方式的熏陶下,不少幼兒養成了任性、固執、依賴、挑食、膽小、多動不安、好斗等不良行為習慣。 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幼兒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根本原因。家庭是幼兒心理發展的最重要、最基礎的環境,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既表現在生物性的遺傳影響上,更表現在家長的情感態度、個性、價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對孩子的影響上,F代家庭中,存在重健康知識灌輸,輕行為習慣培養;重飲食營養攝入,輕情感需要的滿足;重成人包辦代替,輕幼兒獨立性培養的弊端。獨生子女現象,造成對孩子溺愛非常普遍。有些家長總是希望孩子改掉壞毛病,一旦發現孩子的問題,都免不了一通數落甚至責打。然而,家長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已經在孩子身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了。 陌生的幼兒園環境與教師不恰當的態度激發了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產生。 當幼小的孩子離開熟悉親近的家人來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難免會產生害怕、焦慮的、退縮的情緒反應,有的幼兒甚至將在家中養成的壞脾氣帶到幼兒園,來掩飾恐懼的心態。 葉圣陶先生說過:“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绷晳T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個人成長的道路。習慣對人極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習慣是人生最大的指導”!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對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重視幼兒行為習慣中常規教育的培養,是對幼兒教育提出的一種要求。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為我們關注的話題。只有幼兒園、家庭、社會的共同關注,才能培養塑造出新一代的高素質的社會人才,就從以下幾點淺談自己的粗糙見解。 一、耐心引導,形成意識 孩子由于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對于孩子的引導教育更要細致,更耐心。本學期我們設計一系列主題教學活動“我長大了”,讓幼兒在活動中知道自己已經長大了,是幼兒園里的大哥哥大姐姐,應該為弟弟、妹妹樹立榜樣,各方面行為都要有所約束。當孩子們有表現突出的時候要及時表揚,對表現欠佳的孩子給予及時提醒,從而讓他們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識。 二、規范行為,嚴格督促 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件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給孩子們講道理時,要把握兩點:第一,要明確觀點,不能含糊其詞。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一定要讓孩子認識清楚;第二,講時要具體,耐心解釋、說明,讓孩子明確理會。在日常生活反復訓練幼兒,讓其慢慢形成習慣。孩子每天在園的時間不少于八個小時,教師要擅于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活動、每一個游戲、每一個環節中一點一滴地得以滲透和強化。 為了規范班級孩子的日常走路、坐姿等行為習慣,先拍下孩子們不規范走路和坐姿的行為,請孩子們談談自己觀看后的感受找出不對的地方,并鼓勵幼兒相互商討正確的走路、坐姿方式,并請他們進行嘗試、展示,將正確的方法拍成照片張貼在活動室顯眼的地方提醒大家模仿學習。日常活動中大家相互管理和監督,對于正確表現的小朋友給予鼓勵和表揚,對有違反或不遵守的小朋友給予提醒。自對幼兒的走路、坐姿行為實行細節化管理以后,我發現班上的幼兒的行為習慣有了很大的改觀,常規也好了很多,危險事故也少了。 三、激勵機制,強化習慣 |
中國嬰童招商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信息,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網不承擔稿件侵權行為連帶責任。 ② 企業在本網發布內容,文責自負。 ③ 如您因原創、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聯系電話:010-57895369。 |
【關閉此頁】 【返回上頁】 |